外语教学

语言学与语言研究

  • 数字人文语言文学研究的内涵廓清与趋势展望

    郑咏滟;李铖超;

    本研究采用数据驱动方法探究数字人文路径下语言文学研究的范畴与话题,旨在廓清研究边界,厘清话题间的相互关联。通过对2000—2024年间国际主流数字人文专业期刊发表的论文中与外语学科相关的650篇摘要进行文本计量分析发现,该领域聚焦:1)数字人文重塑文学和文本研究,2)计量文体学揭示文体特征和写作风格,3)语言学方法推进数字人文这三类主题;各话题内核心词相互嵌入,数字人文范畴下的语言文学研究浮现出融合共生趋势。论文数量25年间呈现出前期爬坡式上升、后期爆发式增长,体现出新技术对推动原有学科边界疆域的革新作用。本文对未来中国语境下开展数字人文路径下语言文学研究提出启示和展望。

    2025年04期 v.46;No.234 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1K]
  • 概念整合视角下AI趋近化的多模态隐喻分析——以AI风险漫画为例

    白芸;陈春华;

    近年来,人工智能(AI)产业迅猛发展,AI风险成为重要议题。本文以概念整合理论为框架,探讨漫画作者建构AI趋近化意义的多模态隐喻手段,分析其意在凸显的风险类型及风险要素。研究表明,漫画作者以AI趋近化论题和常规场景为输入空间,巧妙运用了结构、方位隐喻潜势打造AI趋近化场景的合成空间。漫画作者讨论了AI导致的经济、安全、隐私、虚假传播风险,重点关注类人AI的自主行动、负面后果和未来影响,提醒人类尽快采取行动,加以防范。AI风险漫画经多次转载后可能固化公众风险认知。

    2025年04期 v.46;No.234 10-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5K]

批评认知语言学专栏

  • 批评认知语言学视角下食品安全话语隐喻框架效应的实验研究

    颜冰;张辉;

    食品安全是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内容,然而现有研究鲜少关注此类话语的读者反应。为弥补这一空白,本实验研究基于批评认知语言学视角对食品安全话语的读者反应进行考察,是批评话语分析“心理学实验转向”的一次尝试。本实验采用线上问卷调查方式探究食品安全话语中的隐喻表达是否比非隐喻表达有更强烈的心理反应以及不同的隐喻表达是否激起不同的框架效应。实验结果发现:1)相较于非隐喻表达,隐喻表达更能有效唤起话语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说明隐喻表达可以激活更为显著的框架效应;2)在疾病隐喻条件下,被试对疾病框架一致性陈述的认同度显著高于战争框架陈述,反映了其更为强烈的“保健康”意识;而在战争隐喻条件下,被试对战争框架一致性陈述的认同度显著高于疾病框架陈述,反映了其更为强烈的“防风险”意识,这说明不同的隐喻产生了不同的框架效应;3)家庭情况、媒体接触量、对食品安全问题先前的认知等非语言因素也是影响食品安全意识的重要因素。本研究有望助力健康中国建设和食品安全战略实施。

    2025年04期 v.46;No.234 18-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9K]
  • 基于语料库的司法意见书中法官转述语的批评认知分析

    吴淑琼;李晋妍;

    转述语是法官在司法意见书中阐明判决观点与立场的重要话语手段。本文以情境植入理论与言据性理论为基础,运用基于语料库的行为特征分析法,对美国最高法院司法意见书中法官转述语的语篇特征和话语策略进行了批评认知分析。研究发现,法官在阐释法理与案件事实时主要采用自我转述与间接转述,在建构转述话语时多使用名词性植入策略、小句植入策略和言据策略对转述主体和转述信息形成客观识解,建构认知距离和表征认识状态,引导读者形成一致的认识态度。通过对不同司法意见书中转述话语特征的对比分析发现,法官更倾向于使用植入策略建构集体意志的判决立场,运用多种转述形式与言据策略建构个人立场。本文运用语料库量化方法对法官转述语进行系统分析,为批评认知语言学研究提供了新路径。

    2025年04期 v.46;No.234 25-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1K]

外语教育与教学研究

  • 中国英语学习者过去时态交替机制的多因素分析

    房印杰;

    本研究聚焦中国英语学习者在现在完成时与一般过去时交替使用中的制约机制。基于大规模语料的随机森林模型显示:两种时态的交替使用并非随机选择,而是受到多种因素及其交互效应的共同制约;现在完成时比一般过去时的认知加工难度更大,它的典型使用条件包括抽象谓语语义、完结情状体、被动语态、从句;由于对现在完成时典型语境的认知不足,低水平学习者倾向使用认知加工难度更小的一般过去时来表达过去事件。中高水平学习者与英语本族语者的使用倾向趋近,但在面对现在完成时的典型使用语境时,可能出现过度使用。

    2025年04期 v.46;No.234 33-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5K]
  • 低沉浸度二语学习者长距离填充语—空位依存关系构建策略研究

    陈中毅;

    本研究采用自控速阅读技术考察了低沉浸度中国英语学习者阅读长距离填充语—空位依存结构情况。研究结果发现,低沉浸度英语二语学习者无法利用中间空位促进最终空位处依存关系的构建,但是在主语移位岛内激活的填充语能提升他们在最终空位处的整合效率,这一发现支持局部依存理论。这表明,低沉浸度二语学习者采用稳健的积极填充语策略来构建依存关系,他们会积极预测空位,但只有在获取潜在空位的合法信息后才会激活填充语。

    2025年04期 v.46;No.234 4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8K]
  • 国内外近十年外语教师专业身份认同与情绪的关系研究述评

    韩晔;胡辰;许悦婷;

    外语教师专业身份认同与外语教师情绪是近年国内外外语教师发展领域的两大热点,已产生诸多交叉研究。本文首先厘清二者的基本定义,随后梳理国内外近十年相关高水平实证研究,通过分析其理论基础、研究情境与参与者、研究内容与主要发现,揭示了外语教师专业身份认同与情绪之间的复杂关系:一方面,情绪可直接强化、阻碍或调整专业身份认同,也可通过影响职业感知、能动性及教学实践等间接作用于专业身份认同;另一方面,专业身份认同与情绪不仅可直接交互,也可通过信念等一或多种第三方因素为中介,形成因果循环链。本文最后总结已有研究局限性并展望未来研究方向。

    2025年04期 v.46;No.234 49-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3K]
  • 慕课教师例举话语行为的跨学科比较研究:局部语法路径

    李晔;谢炎利;

    例举既是明确概念、构建论点的重要话语行为,也是提升说服力的必要修辞手段。学科的知识建构和研究范式会对学科话语产生一定影响。慕课是教育数字化的重要载体,然而学科对慕课教师例举话语行为的影响却尚未引起广泛关注。本文采取语料库驱动的局部语法路径,以来自软、硬学科的62门慕课为观察对象,识别出不同学科慕课教师例举话语行为的型式以及频率,并以此探究学科知识建构方式对教师例举话语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相比于学术论文,慕课场域例举话语的使用频率更高,但受学科性的影响相对较小;硬学科教师在例举过程中趋于隐藏被例,使用铺垫用语,注重事实性例证,软学科教师则趋于采取追加详细阐述的例证策略。本研究有助于提高中国教师在非实时教学场域的例举意识,提高慕课教师话语质量,从而促进中国学术的国际传播;同时拓宽了局部语法理论的适用范围,并验证了其与英语言语行为研究以及对比研究的适配性。

    2025年04期 v.46;No.234 56-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4K]

翻译与国际传播人才培养专栏

  • “翻译与国际传播”跨学科教育评价实证研究:理据、设计与成效

    任文;赵田园;

    新时代,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成为国家战略,亟需大批善翻译、懂传播、通中国、晓世界的融通型人才支撑,对跨学科翻译教育提出了新命题。然而,我国跨学科翻译教育起步较晚,目前仅在少数院校开展,实证研究较少,评价研究更为滞后。笔者以所在学校跨学科教育项目“翻译与国际传播”专业硕士方向为个案,结合教育评价理论,展示该方向历时三年的“三阶六步多元对照”教育评价模式与评价结果,并针对所发现问题,提出建议,旨在为未来跨学科翻译教育,乃至跨学科外语教育实践与评价提供理论和实践路径参考。

    2025年04期 v.46;No.234 63-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0K]
  • 国际传播导向的外语人才培养:毕业生的经验与反思

    徐一楠;张翼;

    培养适应新时代国际传播需求的复合型人才,是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之一。本研究采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对从事国际传播工作的外语专业毕业生开展深度访谈,并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对访谈数据进行处理。研究发现,外语专业学生从事国际传播工作的动因呈现多维度特征,主要受政府政策支持、高校培养引导、行业人才需求及个人职业兴趣的影响。基于受访者对外语专业学习历程与国际传播行业现况的关联性反思,并结合未来从事国际传播行业的发展趋势,本研究构建了外语专业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的三个模块,即思政与通识知识模块、外语与专业能力模块、传播与社会实践模块,以赋能外语专业学生的职业发展,优化外语专业的学科培养体系,助力中国故事的国际传播。

    2025年04期 v.46;No.234 71-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1K]

翻译研究

  • 中国翻译文学中的微观赞助网络研究(1978—1989)

    耿强;宋雪婷;

    翻译赞助是一个基础性翻译概念,经典定义将其分为人和机构两类,相关研究多基于少量个案对意识形态或诗学等宏观赞助要素进行考察。翻译赞助的实质是一种资本交换关系网络,其内涵是一种主要以译者为中心的各种翻译助推力形成的动态社交关系网络。受益于微观史和费孝通提出的“差序格局”等概念,本研究将翻译赞助分为人、物、机构三类,采取从下至上的路径,借助doccano、NRD Studio等数字化文本标注与分析工具以及构建知识本体模型,从译作序跋中考察1978—1989年间中国的翻译文学背后的微观赞助网络,揭示受助与赞助之间的关系类型以及赞助行为的基本模式,深化对特定历史时期翻译现象的认识,为翻译赞助研究提供全新的认识论与方法论。

    2025年04期 v.46;No.234 78-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3K]
  • 情绪智力与认知灵动性对口译绩效的影响机制

    连小英;康志峰;

    认知灵动性和情绪智力是影响口译绩效的关键因素。本研究通过任务转换范式和特质元情绪量表,对99名学生译员进行测试,发现:1)情绪智力(总分、注意和辨别维度)与口译绩效呈非线性关系;2)认知灵动性中仅错误率转换代价与口译绩效相关;3)情绪智力整体和修复能力显著调节认知灵动性与口译绩效的关系,其中高情绪智力反而会降低口译绩效;4)认知灵动性未在情绪智力与口译绩效间起中介作用。基于情绪智力和认知灵动性理论及口译绩效数据分析表明:译员需通过“阶段特异性资源分配”优化认知灵动性;情绪智力在压力下具有“双刃剑效应”;二者存在协同作用模式。本研究为口译实践和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参考。

    2025年04期 v.46;No.234 86-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0K]
  • 泰戈尔诗歌郑振铎译本经典生成的翻译社会学分析

    张帆;

    20世纪初,泰戈尔诗歌得到“五四”知识分子的广泛译介。在众多译本中,唯有郑振铎译本得到广泛传播与接受,时至今日依旧被奉为经典。本研究运用翻译社会学中的场域理论和行动者网络理论,探究译者作为社会行动者如何通过资本转化与资本合力,建构泰戈尔诗歌郑振铎译本的生产网络和传播网络,从而促进泰戈尔诗歌郑振铎译本的经典生成。本文为翻译文学经典化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为中国文学在海外的译介与传播提供借鉴。

    2025年04期 v.46;No.234 94-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3K]

外国文学研究

  • 外交小说的历史源流、文类范畴与生成机制

    杨明星;郑润宇;

    外交小说作为政治小说和外交话语的特殊类型,是国际政治领域长期存在的一种文学现象和软话语方式,也是外交文学构建的特色分支发展方向和外交话语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采用文学、叙事学、语言学、国际关系学和传播学等跨学科视角,系统考察了外交小说的历史演进、文类范畴、发展规律和生成机制,指出外交小说的产生既是国际关系的历史叙事和时代产物,也是一国外交软话语体系建设的迫切需要。加强外交政策的文学书写和外交小说的实践创新,打造一批面向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文艺精品,对构建中国外交叙事体系、塑造国际话语权、实现国际软传播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2025年04期 v.46;No.234 100-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6K]
  • 离身、移情与共情:《重生三部曲》中的具身性同情

    胡强;王菲;

    派特·巴克的《重生三部曲》以治疗神经官能症为焦点,着重刻画了医生瑞弗斯和患者的身体感知,呈现了理性分析与感性同情之间的情感困境,勾勒出“压抑—移情—共情”的情感叙事。光感、壁纸和尸腐味等感官意象是瑞弗斯对战争苦难的具身想象,折射出战争中身体与情感相脱离的社会境况,反映了社会对人性的压抑。移情是瑞弗斯以身体为载体关怀士兵内心情感的治疗方法,身体与自然、个体与社会之间的情感传递,隐含着一种感同身受的情感表达。“非语言—语言”的情感表达伴随着身体姿势的变化,体现了情感与身体的高度弥合,更是对情感政体的质疑与对社会规范的反抗。具身性同情是指通过身体反应体现对他人情感的认知和理解。巴克对具身性同情的书写刻画了战争中的人性光辉,呈现了身体感知、情感波动与社会结构的紧密联系,不仅深入剖析了身体感知的小世界,也以理性的眼光审视了社会历史的大背景。具身性同情研究与战争文学研究中暴力、冷漠、记忆等主题研究形成一种互补,展现了对战争与情感的具身认知和深度反思。

    2025年04期 v.46;No.234 107-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2K]

  • 《外语教学》投稿须知

    <正>1.《外语教学》稿件格式要求和规范请参见我刊已出版的各期杂志,或登录本刊网站:http://xwxb.xisu.edu.cn/,浏览并了解我刊投稿须知、新版稿件体例、期刊简介、期刊动态、过刊目录等,也可登录中国知网下载并阅读本刊过往刊发的文章。2.来稿请力求精炼,论文字数以7500~10000字为宜,电子文稿请用WORD文档。来稿应附英文标题、英文摘要、关键词及作者姓名的汉语拼音,所有信息应与中文内容对应一致。正文请采用5号宋体排版,文中应使用规范的汉字、标点符号和数字书写,插图和表格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参考文献一般应引用公开发表的文章或出版的论著和文献。

    2025年04期 v.46;No.234 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41K]
  • 下载本期数据